初遇嘉道理:如何与一座山一同生活
下了飞机,一股潮湿的热浪袭来,充满水汽的空气使我有点无法呼吸。我知道,我已经来到一个与北京截然不同的地区了。
陈老湿和我带着和顺县生态保护协会的两名救助员一起来到香港,前往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学习野生动物救助的手艺(及其他)。
大家对和顺县生态保护协会应该不陌生,可以复习:人豹安居城有一个姓杨的“豹院长”。在县政府的支持下,杨院长成立了和顺县生态保护协会,本着人与动物平等,和谐相处的理念,打造了和顺县的第一家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在此之前,他与夫人已经无偿救助了许多的流浪/野生动物20余年了。
前往目的地的途中,大巴驶过海面,黑鸢如同海鸥那样平常松散地在海面高处滑翔,远处,银灰色的道路与建筑直直地割过苍翠的大山。
城市的痕迹虽然无处不在,但是此起彼伏的绿色也成片地围绕着繁忙的香港。扭头望去,我知道高速公路一侧的山上就有野猪、果子狸和赤麂出没,有蛇下到居民区来,排水口就有泛树蛙静静消磨夜晚的时光,任凭湿气裹挟自己。
这里的山没有缓冲带,墨绿色的次生林瞬间就在山脚变为繁忙的公路与住宅区。动物在这里要如何和人相处呢?我不禁思索起这些问题。
但我想,这些疑问应该会在香港见习的5天里找到答案,而学习的地点就在一片荒野的正中央——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Kadoorie Farm and Botanic Garden (KFBG)。
坐落于香港新界大埔区一侧的山麓,占地148公顷的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正式成立于1956年,其最初的目标是向贫苦农民提供农业辅助,帮助他们自力更生。
图片来自网络
从1960年起,通过植林和防治山火的工作,嘉道理转型为主题植物园。将从前贫瘠的灌木林变为了可以供游人观赏的茂盛森林;亦将香港及区内其他地方的动植物保育、有机耕作、环境教育以及关注永续发展的工作带进一个新纪元。
嘉道理 旧景一瞥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致力提升大众对生态及永续生活的关注,于香港及华南地区进行物种保育和生态系统复修的工作,将人与大自然重新联系,并提倡永续的生活方式。”
嘉道理转型后,将重心转移到了人与自然的层面,加入了许多与野生动物保育与保护相关的工作,并就此分化出了多个部门。
多年来,嘉道理持续改善着早年因开耕山林造成的栖息地破坏。从科学种植本土植物着手,一点点修复园区内的环境;其中就包括将许多外来植物替换为更适合当地野生动物利用的本土灌木和果树。
随着时间的推移,嘉道理园区内的次生林生长了起来,并再次拥有了许多野生邻居。
园内的一处山坡,1950-1960(上)年与2014年(下)的对比 图片来自官网
今天,我想带大家云逛一下嘉道理园区,看一下现代化的今天,人与一座野性的山和生活其中的野生动物们是如何共存的。
态度决定高度
由于当地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拥有香港唯一家野生动物救助中心的嘉道理承担着巨大的责任与压力,几乎每天都会有络绎不绝的野生动物被送来寻求救助。
虽然大部分个体都能够被顺利野放,也还是有小部分的野生动物不符合放归标准,它们将作为园区内的永久居民或教育动物被展出。
一部分被走私的爬行动物成为了展示动物 图片来自官网
当动物们因人为的因素成为宠物,或受伤不得回到野外的时候,究竟给它们一个怎样的宿命才算合情合理?
作为一个保育机构,又要通过怎样的角度来展示这些动物,才不算歪门邪道呢?
这些问题很难回答。
赤麂菲菲
让它们的存在具有意义
园内还有许多的动物,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回到野外,嘉道理在满足这些动物的福利的同时,也尽可能让它们的存在持续拥有价值。
猛禽庇护所 图片来自官网
一部分无法放归的猛禽会成为教育动物,由训练员定期带到展示区域授课,讲解猛禽的知识和它们无法放归的缘由,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并在未来正确地对待身边的野生动物。
但是,当动物的状态不好时,课程就会取消。毕竟,动物福利永远是圈养环境下,动物饲养员需要恪守的第一准则。
训练员正在给这只叫做Harry的领角鸮称重并演示正确的操作手法。图片来自官网
野生动物保育它不是一个口号,做了就需要在每一个细节上去落实,这并不简单,但我感到嘉道理在努力做好。
除了专业的训练员授课以外,嘉道理还有定期的园区开放日,由志愿者公开授课,讲解每一种动物的自然史和作为公众能保护它们的方法。
作为教育动物,可以被触碰的球蟒
图片来自嘉道理官网
图片来自官网
当然,嘉道理的自然教育和动物展示中值得夸赞的远不止这些,我也没有办法在文章里一一复述,我所想展现的,是他们的态度。
寄希望于用科普板上的只言片语让人醍醐灌顶是不切实际的,一家机构想要向公众传递一种理念,必定要从自身出发,以专业的展示、优秀的细节来春风化雨,带动公众去思考去感受,从而让人们由内而外地改变。
除了充分发挥了动物的魅力,嘉道理自然教育部门组织的线下活动也非常丰富有趣,随便瞄一眼他们的网页就知道了。
当人们有了选择,有了正确的打开自然的方式,那么与生态和谐共处便不会那么艰难。
图片截自官网
老园区有毛病?那我改改
引水道改造
嘉道理做的好的地方有很多,我觉得做得最出彩,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园区一些历史建筑和景观进行的再改造。
在极端的硬化设施面前,即便是成年的中大型动物也难以逃脱,这只赤麂在费力挣扎试图逃脱后,用尽力气,后不治身亡。照片:Kathleen Daxon
在北京,我们看到硬化的河岸,总是会觉得心里堵得慌。直上直下的河道里,没有植物可以生存,也很难容纳野生动物。蛙类、雏鸟无法爬上这样堤岸,动物们无法繁衍。水体虽在,但死气沉沉。
嘉道理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在过去,修建宽阔的引水道时,并没有考虑到野生动物的需求,因此设施会造成一些意外的伤亡事故。
难得一见的鹰嘴龟 园内的教育动物之一
另外一处改造是针对鹰嘴龟的鱼梯设计。
图片来自官网
与一座山一同生活,应该就是从细节和时刻的觉醒开始,从每一处着手,端正态度,不断尝试用更生态的方法与一座山呼吸,与大自然一同前行。
最后带大家欣赏一下园区内无处不在的精心设计的科普展板。
- END -